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李睦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李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通识荣誉课、标杆课课程教师。曾获2017年北京市第十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年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2021年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2022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长期从事艺术通识与专业绘画教学,担任《现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研究》《艺术的启示》《艺术、哲学与科学》等课程的教师。著有《知道的和想到的》《看见的不重要》《我们所不知晓的绘画》《艺术的二十二个遐想》等学术著作。
1.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您在文章中提到纸和笔的接触产生了绘画,在您看来,纸和笔的结合不仅是塑造完美,也是研究完美。您是如何通过绘画过程来塑造和研究完美的?对于完美的观念,您有何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李睦:绘画的过程本身就是完美的,只是这种完美是隐形的,甚至是悄悄的伴随着我们,乃至于我们常常会忽略这种完美的存在,转而误把绘画的结果当作完美本身。当然,绘画的结果的确具有完美的性质,结果的好坏与否,会影响到作品的完美。但结果只是完美的一个组成部分,远不是完美的全部。绘画是追求完美的体验过程,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都不应该妨碍绘画者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我今天画了画,而不是我今天画了什么。实际上也只有那些注重和研究过程的人才能体会到绘画带给我们的缠绵、纠结、喜悦,这也是对完美的体验,哪怕这个体验过程会夹杂着些许的不完美。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塑造。
2.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您曾强调绘画开始于瞬间,也结束于瞬间,并且是无尽循环的过程。在您的创作中,您是如何处理这种瞬间性的特点?您如何将瞬间的想与画相衔接,使之融为一体?
李睦:绘画原本就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在瞬间中开始,也在瞬间中结束,从开始到结束过过程里,我们会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能感受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性存在。或许在此之前,这两方面的因素我们都没能感受得到,因为我们忽视了瞬间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也远离了绘画的乐趣所在,这也是很多人始终对艺术“敬而远之”的原因所在。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绘画,什么时候结束绘画,完全要由绘画者根据自己的意志来确定,艺术所有问题到所都与“如何确定”相关。因为确定一幅作品能否开始或结束的依据,是我们每个人的审美判断能力,具有这种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人,才有机会接近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而且是异常珍贵的瞬间。
3.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李睦:民族的复兴、文化的崛起、美术的进步,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而且是广泛且深入的参与。因为艺术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培养和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途径。参与的人越多,社会的创新性思维就越踊跃,相反就会越凋敝。所谓的美育,就是促使思维不断展开的教育,绘画中的思维活跃了,文艺就会活跃,文化也就会复兴。大家都知道,人类有很多的情感和想法是无法用文字及口头语言表达的,因此有了音乐,有了绘画。从此,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呈现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然而却无比重要的思想内容,这种表达,拓展了文字和口头语言的局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会不断的产生变化,尤其是异于常态的变化,我们知道的更多,因为想到的更多;把知道的和想到的融为一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触类旁通。这就是美育作为。
4.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
李睦: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话还不够全面,毕竟艺术还有融入生活的一面,我们通常所说的“深入”“扎根”,就意味着融入。艺术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够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对“源于生活”这个概念的理解。至于艺术的“高于生活”,则体现了社会的生活观与艺术观,也就是我们是将艺术凌驾于生活之上,还是把艺术融入生活之中。一个能够依托艺术去认识的文化,就可以做到真正的自信。毕竟,热爱自己的文化,是要从那些具体的因素开始的,爱它的色彩、爱它的旋律、爱它的神采奕奕。
5.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李睦:如果没有传承,传统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今天的当代就是明天的传统,所谓的传承就是传统与当代的衔接,没有当代对于传统的衔接,相对于传统的当代也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所以说传统和当代是互为前提的,今天的当代也很快会成为明天的传统。明天的传统又会催生未来的当代。因此,传承不仅需要“承上”,还需要“启下”。前者属于“传统的范畴”,后者属于“当代的范畴”,它们两者之间是不能够分开的,更不能对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进程中的“对立的统一”。
6.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李睦: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主题和语言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前的主题属于绘画的内容,现在的主题包括了绘画的形式。从前的绘画语言相对单一,现在的语言更加多元丰富。也正因如此,今天的艺术观念都发生诸多的变化。我们不再固定的理解主题和语言的含义,我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更广的创作空间。以我自己为例,画一幅主体性绘画是创作,画一系列即兴的表现性绘画仍然是创作,与以往的自己相比,我似乎更加宽容了。
7.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王天紫:您近期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对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期盼?
李睦:我的创作计划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所有的创作动机都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愿望,没有愿望的时候我宁可不画。但愿望的产生并不是招之即来,更不是坐享其成,我们称之为创作灵感的东西往往来自艺术之外的领域,来自我们对于生活中许许多多事务的关注,还来自于在珍贵的观察之后的想象。秋天的时候,我会注意每一片落叶颜色,晴天的时候,我会被白云的形状所吸引。观察它们的变化,注视它们的差异,对于绘画的期盼就会随之而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共享纸巾,本文标题:《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李睦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