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加坡与中国往返的航班逐步复苏。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新加坡樟宜机场在2024年第二季度接待了1650万名乘客,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4%,几乎恢复到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其中,中国旅客客流量同比翻了一倍。
如此背景下,樟宜机场客流量较2022年显著回升,位居亚太地区首位,每周运营的近七千条航线中,有多达168条往返中国23个城市的客运航线。跟随航班量快速增长的,是乘客量的增长。这些乘客中,不少面孔是新加坡和中国的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热情往返于中新两国之间。
双向互动间,中新两国的互动投资也日益升温。截至2023年底,新加坡在华累计实际投资突破1400亿美元,在华注册企业超过2.5万家,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持续增长10.5%,涉足电子、精密制造、电动汽车电池和快速消费品等行业。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步伐也加快,同期累计对新加坡投资896.3亿美元。
新加坡企业加速来华
自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从新加坡在华投资持续加码。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自2013年始,新加坡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国。 截至2023年底,新加坡在华累计实际投资突破1400亿美元,与前年相比新增100亿美元左右。
资本的流动离不开企业的快速推动。同一时期,新加坡企业家带着大大小小的企业也马不停蹄地来到中国。截至去年底,新加坡在华注册企业超过2.5万家,如璀璨繁星般落到中国的版图之上,扎根生芽。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大道西北区的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科纳米”),就是一家已在中国市场扎根发芽的起源于新加坡的企业。2014年,已在新加坡成立十年的胜科纳米选择来到中国挖掘更大的市场,最终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中的纳米城。
作为首批新加坡来华企业,胜科纳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晓旻在向第一财经回忆当年选择中国作为拓展市场时的主要考虑,首先是企业的战略考量。“发展多年的企业已成为整个东南亚最大的芯片研发平台,需要寻找更大的市场发挥潜力。”
其次,新加坡与中国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文化联系紧密,这使得新加坡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更容易适应当地的商业环境和文化差异。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再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同时在中国内地和新加坡接受教育的李晓旻,对中国市场有着更敏锐的嗅觉。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完备的半导体产业生态、良好的科研氛围、国际化视野以及高效的政府团队,都是吸引他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的主要因素。“落户十年间,园区周边完备的产业生态是支撑我们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李晓旻称,不少政府官员有海外背景和国际化视野,打造良好包容的科研氛围,帮助该企业快速发展。
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后,胜科纳米在半导体芯片分析测试领域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且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半导体分析检测企业,被誉为半导体产业链中的“芯片全科医院”。公司于2021年10月获批在园区科教创新区建设占地30亩的总部大楼,计划引进高端半导体分析设备,预计将于今年底建成亚洲设备最全面的半导体分析测试平台。
正如李晓旻所感受到的,中国的市场是潜力巨大的,站在当前时点回望当初进入中国市场的初心,李晓旻得出一个结论:建议新加坡本地的初创型技术企业,在当地进行技术沉淀之后,来到中国寻求更大的发展和市场。
做起重机和重型建筑机械生意的、在新加坡起家的达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经理长兼集团首席执行官黄山忠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表示,15年前在选择亚洲市场时,并未选择印度、日本等国家,而是优先选择了落地中国,一方面是看中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政策对外资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得益于中国不断推进的城市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达丰的成长速度惊人。作为达丰集团在中国设立的外资总部企业,2021年达丰设备登陆港交所,成为第一家单独以提供一站式塔机服务为主的上市公司。而如今,中国塔式起重机服务市场的增速依旧高于GDP的增速,达丰也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事实上,新加坡在华的投资触角不止在苏州工业园区,还延伸到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等多个项目。截至今年上半年,虽然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1%,然而,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却上升10.5%,呈现逆势增长。
中资企业走向新加坡
中国市场在大量吸引新加坡企业入驻的同时,也有不少中资企业正通过新加坡走向东盟乃至全世界。对于许多计划拓展东盟发展的企业来说,新加坡是他们入局的关键一步。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桥头堡”,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海底捞、比亚迪、喜茶等多家中国企业都把新加坡作为出海东盟的第一站。
上述许多公司都选择新加坡作为它们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门户,设立区域总部并开展研发、先进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新加坡统计局(DOS)在新加坡吸引外资方面的数据显示,2023年,从中国(包括中国大陆和香港)流入新加坡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达 16.6 亿新元。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国际事业群大中华区司长刘晋荣向第一财经表示,新加坡是中国海外投资的首选目的地,蚂蚁金服集团、霸王茶姬、美的和中控技术等公司都纷纷在此落户,以拓展海外市场。
例如阿里巴巴,多年来深入参与新加坡当地市场。2016年,阿里云在新加坡设立海外业务总部后,同年阿里巴巴入股新加坡电商平台Lazada,此后在创新研究及股、产学合作等方面全面布局。2023年,阿里巴巴国际在新加坡推出了首个以商业为中心、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程序接口 “Aidge”,以简化企业的全球运营操作。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新加坡》(2023年版)显示,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械、电子电气产品、燃料等。截至2023年底,在新加坡注册登记的中资企业超过8500家,经营范围涵盖贸易、金融、航运、基础设施、物流、房地产、医药等多个行业。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中国头部制药公司正积极寻求向国际市场扩张的机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新加坡。例如,生物医药公司金斯瑞在新加坡建立了高度自动化的蛋白质和基因制备服务生产设施,以满足区域内对疫苗和治疗药物的需求。
新加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包容友好的投资环境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吸引中资企业远赴南洋的重要原因。刘晋荣说,不论是寻求进入东南亚市场的跨国公司还是寻求国际化的亚洲企业,都可以利用新加坡的物流连通性以及与主要市场的连接性来拓展业务。
“实际上,许多在亚洲开展业务的公司选择在新加坡建立区域总部,利用这个国家作为进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战略平台。”大华银行集团企业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兼主管梁永祈对第一财经表示,尽管在新加坡运营可能会面临较高的成本,但这里拥有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健全的监管体系、丰富的资本获取渠道,以及积极的商业文化和对贸易的友好姿态。
如何经营“朋友圈”
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新加坡企业难免想要“分一杯羹”。但对于这类企业来说,初到中国市场,会经历文化、语言、政策、规则等等方面的不适应,资金就成为他们首个难题。受访企业的老板都有类似感受:初到中国市场时,作为一家外来的科技型企业,本土的银行不大愿意授信给企业固定资产,比如高科技仪器的采购业务。
和新加坡企业来到中国类似,抵达新加坡的中资企业,也面临着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要求中国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企业入驻东南亚前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政府环境、监管环境、营商环境、人文环境等,才能经营好在异国他乡的“朋友圈”。
“到东盟进行出海投资,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梁永祈表示,东盟地区有着诸多国家,每个国家的管辖权和法律法规各不相同,语言多种多样,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多重挑战和困难下,监管环境始终是核心考量因素。梁永祈说,进入新加坡或东南亚地区的中资企业来说,将面临着与中国“单一市场特性”全然不同的情况。在东南亚地区,即便是在短途飞行距离内,可能会遇到不同的语言、规则、文化和商业习惯。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对于初到中国市场的新加坡企业,还是对于计划以新加坡为布局东盟第一站的中资企业来说,找到拥有本土扎根经验和广泛合作网络的合作方,格外重要。
相较于中资银行而言,具备国际化、多元化特征的外资银行更具备优势。李晓旻认为,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外资银行更加国际化,尤其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有大量的海外客户和海外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和一家外资银行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比如外企有大量的外币结算业务,外资银行能更顺畅地帮助企业与供应商进行资金对接。
黄山忠说,国内借款的欠款周期较长,回款速度影响企业本身的现金流,大华银行为企业量身定制了长期计划,比如提供透支额度等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现金流难关。
立足本土化经营
随着中新两国互动日益频繁,两国间的企业往来也愈加紧密,出海成为两国企业共同要面对的课题。
刘晋荣表示,对于进军东南亚的中国企业来说,与拥有强大网络和本地业务的可靠本地合作伙伴合作非常重要。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也非常欢迎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启海外扩张之旅。
在不少受访的企业家看来,挑选一家靠谱可信的中介机构,比如在新加坡当地土生土长的外资银行,也可为初到新加坡市场的中资企业提供可信的“链接”服务,通过当地银行对当地市场的深入理解,能帮助更多中资企业把握和拓展在当地的商业机遇。梁永祈表示,大华银行凭借其在亚洲的广泛网络和行业专长,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探索可持续融资途径,并为供应链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中国企业在印尼的镍矿开采业务,对电动汽车产业至关重要,大华银行在这些领域的金融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陌生的环境中,挑选合适的赛道也非常关键,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并非所有的赛道和市场都需要全力奔跑,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前期分析项目的时候,要做好市场调查和压力测试。
“大华银行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银行服务,还帮助中国企业和当地政府、商会、专业机构对接。”大华银行集团外国直接投资咨询机构合作统筹与市场策略部董事总经理兼主管许洲德表示,大华银行在协助中国企业出海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大华银行在东盟地区广泛的网络和行业专长优势,大华银行拥有驾驭东盟这一复杂市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具体来说,在客户融资需求方面,从供应商到制造商,从制造商到分销商,以及从分销商一直到东盟区域内的消费者,大华银行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支持面向企业的批发业务,也有面向个人的零售业务。梁永祈对第一财经表示,与此同时,大华银行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同时为它们的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
“要把自己当成本地企业去布局,才能够快速融入异国市场。”在受访企业家看来,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新加坡企业引进来,跨市场布局的企业都要做好本土化布局,真正从语言、文化、制度、市场、人力上去进行本土化经营,才能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共享纸巾,本文标题:《中新双向互动升温,新加坡发挥“桥头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