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启动的上海浦东张江水泥厂改造项目"张江之尚",是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的重点项目,水泥厂的工业建筑转型为艺术、文化、科创结合的产业园区。前不久,在由水泥厂招待所改造的张江之尚创享中心举办了一场论坛,建筑师与地产业者共同探讨,如何在保护开发中挖掘水泥厂工业遗产亮点,通过高水平的设计和运营,在未来吸引顶尖科创企业和年轻知识人社群。
改造水泥厂为多元化园区
张江之尚东靠中环路,南临川杨河。地上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地下14万平方米,包含19栋花园独栋研发建筑,3栋70~100米的高层研发建筑,6处改建或复建建筑及构筑物。
自去年5月30日举行试桩仪式,9月26日项目正式发布、原张江水泥厂窑尾举行亮灯仪式以来,工程建设已有相当进展。3栋拟为人才公寓的新建高层住宅已建成,整个张江之尚地块的地下层工程已近尾声。涉及工业遗产建筑物、构筑物拆改的工程后续即将启动。
引入大师设计是这个项目的亮点之一,安藤忠雄、姜平、马岩松、柳亦春、刘宇扬、庄慎、雅克·费尔叶等国际国内12位建筑师参与。水泥厂由于工艺需要,曾拥有很多形状特异、留存工艺流程工业记忆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这样的场地有利于建筑师发挥想象力,换言之,也需要引入有国内外丰富城市更新经验的建筑师来解答这些空间未来要做什么的问题。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擅长清水混凝土建筑,水泥厂原筒仓交由他操刀改造。安藤忠雄将原水泥成品库"八连筒""横切一刀",形成不规则的形态;原熟料库"十连筒"中部的6个,则"收腰"变成"瘦筒"。建筑形态变化,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这些场地都将成为文化演艺空间,用来举办展览、活动等,营造体验式场景,成为园区未来的注意力核心。
马岩松设计的"万米仓",靠近川杨河畔,原为水泥厂联合储库,是园区内体量最大的一栋建筑。建筑师考察现存建筑现状后,决定把顶棚替换掉,保持仓库长达数百米的直通空间视野,在上面加了一座形似太空船的顶,将作为大型的交流展示空间和公园。这处滨水的大型空间未来可以用于举办节事、走秀和各类高端展示活动等。
此外,园区内19栋独栋研发办公建筑和3栋高层研发办公建筑也分别由大师操刀,为入驻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空间选择,也会在招商中注重引入生活服务业态,为办公人群提供支持。
上海市规划协会首席专家、张江之尚项目总顾问孙继伟在论坛中说,开发单位对水泥厂改造所做的研究持续多年。在城市更新高度上,请12位建筑师不是为了流量,而是希望能够提升空间品质,希望好的设计可以增加丰富性。
他还提到,在产业能级上,未来希望集聚一批具有盈利性、标杆性的企业。例如,生物医药、移动智能等重要产业,响应张江科学城的发展需要。为未来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创造不一样的园区状态,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业余活动,打造多样的、趣味性的空间,这对建筑师和运营方的要求也很高。此外,园区的内部生态、景观要做好,也要带动周边绿地和滨水的更新。
张江科学城是重要依托
张江水泥厂源自1971年兴建的川沙冶炼厂,原厂将废料转化成水泥,实现了技术突破,1976年建成回转窑和水泥磨,年产熟料2.1万吨,冶炼厂逐渐演变为水泥厂。
1981年,川沙冶炼厂更名为川沙水泥厂,1984年建立日产700吨熟料的窑外分解窑工艺流程线,这项技术被命名为"川沙型",成为国内建材行业的重要里程碑。1990年,更名为浦东水泥厂,生产的富力牌水泥长期支持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建设。
上房城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江之尚项目设计负责人沈兵告诉第一财经,水泥厂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产业基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张江水泥厂的投资达到9000万元,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上马的全国第一条干法水泥生产供应线(中国第一台干法带窑外分解回转窑),拿到过科技部国家级奖项,属于当年的"高科技"。
"从资金投入、标准化水平到建设过程中完备的体系,可以说这座厂区是共和国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样本。"沈兵说。2013年停产后,政府、企业、业主对水泥厂地块的更新一直持谨慎态度,讨论的过程历经10年之久。对这样一块厂区的更新转型后应该做什么,众说纷纭。园区曾定位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但这个想法并未实施。近一轮的研究与设计,将园区的发展方向锁定为尝试打造艺文引领、科创为核心的新一代科学城。
从产业目标上来看,张江之尚最大的依托是其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腹地。张江科学城从业人员约50万,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约8万名,青年人才占80%,创业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占上海的50%。
张江科学城锁定三大产业,生物医药建设"中国药谷",集成电路建设"中国硅谷",人工智能建设"中国智谷"。生物医药产业拥有TOP10全球医药龙头企业7家,集成电路产业有7家TOP10全球芯片设计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人工智能产业有6家TOP10企业设立总部、分部或研发中心。科学城目前有50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入驻,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个,包括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李政道研究所等。
张江之尚主管招商的副总经理詹骏表示,张江科学城的科研人才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且具有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张江之尚需要通过引入新的元素,响应他们的需求。建筑可以根据产业的需求,随着时代而变化,承载产业的建筑一定要有足够的多样性,可以持续使用下去。"
调查数据称,目前张江科学城招聘到的人员里面,硕士、博士学位比例超过15%。詹骏认为,他们需要更好的共同生活场景和开放交流沟通场景。
水泥厂改造的全球经验
一位曾研究水泥厂建筑并指导改造设计的资深学者告诉第一财经,大型工业遗产改造最主要的问题是工艺保留和表达。沈兵也谈到,水泥厂的发展历史对后续开发策略的影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保留建筑代表了水泥厂的主要工艺流程,使园区能保留一定的历史沧桑感,又有新的空间面向未来。
彬蔚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张斌是张江之尚G地块的设计者,他负责的地块有4栋科研办公楼和3座水泥厂保留的标志性构筑物。
窑尾、烟囱和亭子这3处构筑物,都是改造前对全部建筑进行质量评定后,筛选出来决定保留的。如何利用它们,体现出水泥厂建筑功能转换的方向,张斌认为,历史建筑改造的关键是思考如何体现出空间的价值。
在原建筑图纸复原的基础上,他对北侧三栋研发楼进行补充改造。针对生产工艺流程中重要遗存设施的窑尾,则在底部置入可伸缩的活动屋顶,作为一处可变剧场。窑尾中的垂直大圆管,用作设备管。原老电梯的位置,原位复建了电梯。设备管沟则作为景观小品,进行改造再利用,使其成为有趣味性的一处体验点。
前述论坛中,几家有改造水泥厂经验的设计单位也分享了一些案例。HPP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金隅兴发科技园改造项目。该项目原址是1985年成立的兴发水泥厂,2015年停产。在30公顷的厂区内,保留了43栋原有建筑物,保留面积大约5.7万平方米。厂区旁边有一个1600亩的矿山公园,园区有一条往市区运送水泥的铁路专用线。因毗邻长城保护带,园区建筑限高。
项目启动之前,政府已经选定了丘成桐院士应用数据研究院作为首个入驻机构。设计团队对留存建筑物进行摸排后,保留了最主要的生产工艺相关建筑。通过强化厂区空间主线,打造5个主要片区,融入少量新建建筑。推出创新孵化区,吸引一些小型工作室入驻。园区还建设了图书馆、大型会议场馆、体育馆、酒店和公园等。
荷兰MVRDV在丹麦罗斯柴尔德将一个水泥厂改造为摇滚博物馆。这座城市有久负盛名的摇滚音乐节,在青年乐迷中深入人心,是一个特别的文化基因。建筑师对原有厂房进行改造,首先满足采光要求,随后依照周边村庄的建筑尺度,对园区里重新做了设计,以便容纳更多的活动,比如举办演出、展览、聚会等。
上海最近新开业的西岸梦中心,原址是由民营资本家刘鸿生1920年创办的龙华水泥厂,曾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1955年更名为上海水泥厂。西岸梦中心由MVRDV做项目整体规划设计,打造街区型商业。大舍、SHL、JCFO等国内外团队参与,文化场馆、商业、酒店等新建或改造设计由几家单位分工完成。
北部为演艺文化区,已投入使用的穹顶艺术中心现在已经十分火爆,其继承了水泥厂原圆形车间的60.8米直径大跨无柱通高空间,建筑高度达到29.2米,可容纳2500人,内部环绕近3000平米的圆形大厅,适合现代艺术表演的需求。南部除了酒店、滑板公园,还有正在改造施工的筒仓。筒仓内设置了直达屋顶的观光梯,二层平台打造成公共连通空间,连接西岸传媒港和黄浦江码头。筒仓内还将设置攀岩馆。整个项目南北设置了剧院广场、市集广场、小仓广场三个公共区域,满足室外活动的需要。
据了解,张江之尚的建设施工正在有序进行,今年地下层将建设完毕,大部分地上建筑物将在明年完成。业主方已利用改造开放的张江之尚创享中心举办了一些活动,吸引企业、社群参与到互动平台的建设当中,相关策划已排到了今年年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共享纸巾,本文标题:《安藤忠雄等建筑师出手,浦东张江水泥厂焕新亮相》